[繁體]
bet36体育在线欧洲版信息交流中心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bet36体育在线欧洲版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定刚

IP:182.148.47.*
2018-3-5 11:04:56
同字辈的可相互联系
我是叙永县两河搬到云南威信县旧城镇,我们的字辈,开 德 定 新 荣,我叫吴定刚,13981727085
吴雨年

作者QQ:1477267194 IP:39.158.100.*
2018-3-1 15:07:43
宣公28世孙――吴思澄 字:泾川
  吴泾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塔溪村人),讳思澄,号:镜泉、别号:寓庸子、贡生。于公元1794年九月二十日酉时生,公元1809年15岁的他随同长兄睿川去福建学做经商。公元1815年21岁开始苦读经书。公元1821年27岁功成名就的他成为县正堂: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地方长官,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候补选官职。公元1824年科试超群,公元1829年科考举优,公元1835年、公元1837年、公元1849年三科(解元、会元、奘元)均居榜首。公元1852年岁贡生就职吏部候选训导。刻有《小西园文集》稿垂于百世。

 自公元1776年蒲月(五月)天中一日八修族谱以来,已有40多年没有续篇族谱。如今父亲(起瑞)在担任九修族谱谱局监修,由于各村族谱资料欠缺,缺角少页,蚊虫叮咬,面目全非,思澄公深知续修族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无论人力、物力、资金和精力都会耗尽,修谱工作虽是展开,但拖延迟迟没有一点进展,族人也心灰意冷,看情况不妙,必须由能者主办。当时思澄公(24岁)学业正在深造的鼎盛时期,族中众长者命思澄公与父亲(起瑞)一起完善修谱大业,思澄公又不好推辞,思澄公每次想起修谱之事,心里很是忧伤,于是就下定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历经艰难,千辛万苦,一路奔波,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公元1818年桂月(八月)中浣终使九修族谱圆满告竣。

  公元1855年八族重修仁公大祠思澄公为首。思澄公志向深远,常邀文人墨客云游临川,高朋满座。思澄公自己是寓庸子(进士、官吏部郎),邀请门人汤宝中为仁公祠编撰祠堂记。于公元1863年二月二十日午时逝世,享年70岁。思澄公学识渊博,文章为世之典型,从不显示炫耀自己的才华和功绩。思澄公身份特殊,美名扬乡里,在家乡创办私塾书院(学校),对貧困学生分文未取,对父老乡亲扶贫济困,为受欺压者伸张正义。在朝廷杖履瞻公敬起怀美玉柜隐藏未售儒林宗上百条向东流。《從姪邑庠生加村光臨孚有頓首拜題》。

  夫人为本乡中屋刘崑陵之四女,于公元1799年六月廿四日卯时生,于公元1870年五月廿七日未时逝世,享年72岁。公妣(夫妇)合葬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双鹤岭山。母德媲美于梁孟,相夫教子,有大家族之风范。

  生女二:长女嫁黄柏封家、幼女嫁河埠桥太学生胡金宝翁次子作楫。生子五:台十九(宗傅)、台廿二(宗俦)出继睿川公为嗣、台廿三(宗佩)出继汇川公双祧为嗣、台廿七(宗价)、台三五(宗赢)。

  思澄公六世孙: 雨年 于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编撰

  公元2017年12月10日晚
吴文宏

IP:175.167.32.*
2018-2-26 11:16:02
辽宁海城寻根

2017-9-17 0:31:13

辽宁海城寻根

[回复]

各位宗亲好,特别恳请山东宗亲注意。吾祖是清朝顺治八年从山东省即墨县移民至辽宁海城山后村。字辈~应,德,士,连,宗,永,昌,维,盛。~望有字辈相同的同宗与我联系,不胜感激。手机13910280346.QQ2741264588。另外去了海外吴维本后人看到信息也请与我联系。

吴金永: (2017-10-8 21:49:05)
Re:不知是现在的青岛即墨市,还是过去的青岛吴家村(在市北区南京路附近)的统称即墨

吴志伦

作者QQ:196179902 IP:183.220.27.*
2018-2-25 18:17:27
吴氏资料寻亲
bet36体育在线欧洲版负责人:
你们好!
我叫吴志伦。听父辈们讲,我们的祖先四人吴昌辉、吴昌脱、吴昌琳、吴昌保是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湖广(一个叫鹅掌大丘的地方)填四川时迁到顺庆府(原南充市现今广安市)岳池县回龙乡、长田乡老木丫、白鹤院子、土地沟、吴家沟等地。第四代孙为吴再二,又生五子吴正坤、吴正乾、吴正忠、吴正臣、吴正明。
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克承先志信超常,世传让德芳声远,肇啟文明永发详。
我想寻找祖先以上的信息来源,望回复!有知情者请与我联系QQ196179902.谢谢!
吴天阳

作者QQ:2438112802 IP:223.88.134.*
2018-2-22 23:53:36
洛宁吴氏寻亲
据老人讲我们村(赵村镇南窑村,又名南阳村)吴氏系从洛宁县底张乡南村搬迁到赵村南阳村的。因此我想寻根问祖,河南洛阳市洛宁县吴氏属于第几代?多少支了?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2.*
2018-2-22 15:50:30
2018温州南雁荡山泰伯祠祭祀大典


  第二十一期温州南雁荡山泰伯祠祭祀大典
     第八届温州吴氏文化交流(筹备)会
    温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联谊活动
      (2018年2月24日上午  吴义者)
尊敬的各位吴氏宗长、宗亲,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上午好!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为了传承与弘扬泰伯“至德”精神,温州南雁荡山泰伯词管委会、温州吴氏文化交流(筹备)会、温州吴氏宗亲(筹备)会、温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联合组力。在此隆重举行:第二十一期温州南雁荡山泰伯祠祭祀大典、第八届温州吴氏文化交流(筹备)会、温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联谊活动。
  我谨代表“温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温州吴氏文化交流(筹委)会”,为今天出席祭祀大典的温州各县市区的各位宗长、宗贤,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地问候!并向您和您们的家人拜一个晚年,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南雁荡山泰伯词在管委会宗长们的努力下,经过十几年的辛劳付出,由吴定酒宗贤带头捐资500多万元,以及各地宗长、宗亲们慷慨解囊,兴建了如今宏伟壮观、规模庞大的泰伯祖祠。泰伯词管委会已成功举办20年之久的祭祀活动,传承弘扬了泰伯“至德”精神。温州吴氏文化交流“筹备会”有幸参与这三年的组办祭祀大典,大大提升、增强温州吴氏族人的凝聚力、向心力。
  温州吴氏文化交流(筹备)会,简称“温吴会”,于2015年12月8日首次筹备会议,由乐清吴氏宗亲会在乐清虹桥发起举行。三年多来“温吴会”在各县市区、乡镇吴氏宗亲组织及各地宗长、宗亲们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取得较好的成效,受到市内外及海内外吴氏宗亲的高度赞评。
“温吴会”已成功组办2016、2017年、两届温州南雁荡山泰伯祠祭祀大典;2016、2017年共计300多人次,赴无锡祖地参加泰伯陵祭祖活动,温吴各地宗贤出资23万元,在国家5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锡祖地泰伯陵树立温州吴氏“归宗碑”。
“温吴会”人员代表组织发起、成功地在温州各县市区轮流主办“温州泰伯文化节”。
  2016年5月1日,由平阳腾蛟(大文院)吴氏宗亲会承办首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腾蛟(大文院)吴氏宗祠落成满庆之喜。
  2017年2月8日,由乐清吴氏宗亲会承办第二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第二届乐清吴文化论坛会,庆典会在国家5A级景区“温州北雁荡山”和乐清小乌石镇吴氏宗祠成功举办。
  2018年1月12日--1月14日,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承办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安吴氏通志》首发庆典,在瑞安东山中埠吴氏宗祠隆重举行。
  今天活动,又是一次鼓舞人心、凝聚宗情、促进和谐、团结温州吴氏的盛事大活动。
  三年多来“温吴会”以老、中、青三结合,本着感恩祖德、团结和谐、文化传承、经济融合发展为理念,先后积极组织参与海内外吴氏宗亲大型活动40多次,目的是,传承与弘扬泰伯公:谦让、和谐、创新的“至德”精神。
  温州是一个“温暖之州”,吴氏族人有30多万人口的大家庭,在温州各姓氏中排名中位列第七,名人辈出,有许多吴氏先贤为国家与人民作出很大的贡献,名垂千史。
  今天,温州吴氏各地宗长、宗贤聚集在此,旧知新识欢聚一堂,就是为了尊宗敬祖、宗情凝聚、弘扬祖德、继往开来。我谨代表“温吴会”向一直来对温州吴氏发展事业关心与支持的各地吴氏宗长、宗贤们,表示最衷心感谢!同时也向本次活动筹备辛勤付出的泰伯词管委会、南雁荡山相关村委会领导及宗长、宗贤和筹备组的宗亲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祝您们福寿安康、子孙满堂!
  2018年12月份将正式成立:温州吴氏文化交流会、温州吴氏宗亲会。“温吴会”筹委会成员,诚挚邀请温州各县市区、乡镇的吴氏宗长、宗贤加入“温吴会”正式组织。
  各位宗长、各位来宾!本次活动是通过温州各县市区吴氏宗长、宗贤的团结统一,增进加强与各地吴氏宗亲的沟通和交流。也充分体现了“温吴会”班子成员,一直来,为温吴事业发展的诚挚之心和不懈努力。
  今后,愿我们在全体温州吴氏同人的努力,与温州各县市区、乡镇的吴氏族人及市内外各地吴氏宗亲组织加强交流,同心协力,为温州吴氏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使温州吴氏宗亲联谊活动越办越好、一届更胜一届。
  最后,祝本次欢庆活动圆满成功!祝参加本次活动的宗长、宗亲身体乐康、人财两旺、步步高升、万事吉祥!!谢谢大家!!!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2.*
2018-2-22 15:46:04
纪念特刊 前言

   
  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
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吴氏通志》首发庆典
  纪念特刊 前言

  温州吴氏文化交流“筹委会”,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泰伯:谦让、和谐、创新精神,组织发起在温州各县市区轮流主办“温州泰伯文化节”。2016年5月1日,由平阳腾蛟(大文院)吴氏宗亲会,承办首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腾蛟(大文院)吴氏宗祠落成庆典。2017年2月8日,由乐清吴氏宗亲会,承办第二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第二届乐清吴文化论坛会。瑞安吴氏也不甘落后,2017年3月经“瑞吴委员会”商议决定申报举办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吴通志》出版庆典活动。
  《瑞吴通志》问世,是完成瑞安吴氏承前启后的千秋伟业。前辈们几十代无法完成之事,能在这代人将它联宗统一,编纂一部巨作大典,大功告成、名垂千史。
  【2011年秋月,瑞安吴氏代表组织发起宗亲联谊会。于2012年1月7日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筹委会”。至2013年11月9日,正式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简称“瑞吴会”。 开展深入瑞安吴氏各片区、乡镇宗祠及走亲访族,搜集谱源、谱牒等资料。对照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各宗支谱源及相关资料为依据,进行认真系统整理。组织相关吴氏族人赴闽、浙各地寻宗谒祖。直至2017年2月3日完成《通志》草版印刷。通过瑞安各片区宗族宗长、宗亲核对及编委会成员认真审核、查漏补遗。2017年8月将正稿移交温州市田歌印业有限公司,又是连续4次进行修改、制版、设计等。一部历时六年有余的《通志》编纂浩大工程,终于2017年国庆、中秋期间正稿投入印刷。】
  《瑞安吴氏通志》出版庆典活动,彰显了瑞安吴氏族人的智慧绽放和辛劳硕果。更是光耀着瑞安各地吴氏宗长、宗亲及编委成员的心血与汗水、成绩和辉煌。
  207年9月10日上午9时,“瑞吴会”在莘塍南垟皇朝家宴会议室,成立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安吴氏通志》出版庆典“筹委会”,并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会议讨论以“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吴氏通志》首发庆典”为主题。确定于2018年1月12日至1月14日。在瑞安东山街道中埠吴氏宗祠举行。
  2017年 9月16日上午10时,在马屿五甲吴仁通宗长家,召开“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大家讨论,对2018年9月15日上午,第一次“筹备会”议程调整及补充。由于瑞安吴氏族盛丁旺,庆典场地限制,分批继续举办《瑞安吴氏通志》发行庆典。
  2017年11月25日上午9时至下午4时,在瑞安滨海新区421会议室,召开“筹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庆典活动的五项(筹备、接待、会议、外宾游览、酒席等)、共31点细节问题给大家讨论,要求逐点责任落实到人。中午并举行传旗仪式:由乐清吴氏文化研究会代表,将“温吴会”主办的第二届温州泰伯文化节会旗,传递给“瑞吴会”代表,使瑞安吴氏继续承办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
  2018年1月1日上午9时,在东山街道中埠村委会会议室,召开“筹委会”第四次会议。要求大家:合作要统一、安全要确保、接待要热情,要发扬谦让、和谐的精神,让海内外吴氏宗亲留下更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回忆。
  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安吴氏通志》首发庆典随期隆重召开。活动期间海内外吴氏发来50多份贺信与辞谢,还有大量墨宝赠送与礼品互换。许多宗族、宗贤出资赞助、送烟、送酒。本次活动即安全、又和谐,是海内外吴氏族人一次尊敬祖、凝宗情、扬祖德、促奋进、鼓人心、创和谐的盛世活动,深受到海内外吴氏族人的高度赞评。
  “瑞吴会”为了感谢各地宗族、宗长、宗贤,为瑞安吴氏发展事业及《通志》编纂出钱、出力无私奉献。2018年1月28日上午9时,在东山街道中埠吴氏宗祠,召开“筹委会”第五次会议。大家一致同意继续举办《通志》发行庆典。时间于2018年2月19日、星期一(戊戌年正月初四)。又在瑞安市东山街道中埠村吴氏宗祠继续举行。
  本次“瑞安吴氏两会”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非常感谢温州各县市区、乡镇吴氏会长、宗长宗亲、兄弟姐妹们。是在“温吴会”吴孔准会长及弟兄们的指导与帮助。也是瑞安各地吴氏宗长、宗贤们的团结统一、挚诚合作、辛劳耕耘的硕果。
  今后我们要:借着党的“十九”大东风,随着祖国太平与盛世,踏着新时代快速步伐,趁着“瑞吴两会”的硕果。瑞安吴氏族人要加强团结,积极与海内外吴氏宗亲组织(包括其他兄弟姓氏)交流与合作,传承弘扬先祖谦让、和谐的“至德”精神,将中华民族秀优传统文化及温州、瑞安吴氏文化发扬光大。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义者    
      戊戌年春月            
吴浩

IP:222.189.209.*
2018-2-19 20:27:44
寻根
我的太爷爷来自兴化吴家庄,请问兴化吴家庄的吴氏家族是那一支呀?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5.*
2018-2-8 10:59:14
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瑞安吴氏通志》首发庆典




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瑞安吴氏通志》首发庆典
  (2018年1月13日下午  发言)

尊敬的各位世吴主席、海内外宗长宗贤,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
  为了继承与弘扬泰伯“至德”精神和姬吴优秀传统文化。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联合温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温州吴氏文化交流会(筹),在此举办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吴氏通志》首发庆典。
  首先,我谨代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52800多吴氏同胞,为各位世吴主席、海内外宗长宗贤、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地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家庭幸福、心想事成!
  瑞安称“天瑞地安、人杰地灵”。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温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是以轻工业、第三产业为主。全市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129万多。瑞安现已评为“国家级文明城市”。
  瑞安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有着“理学名邦”、“东南小邹鲁”之美誉。25史正式立传人中瑞安的就有22人,由“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清代朴学大师孙诒让、叶适等就是瑞安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瑞安为东瓯古邑,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晚期,飞云江下游两岸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建立了聚落。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开始建立县治,建县迄今已有1770多年的悠久历史。瑞安吴氏历史悠久,有许多吴氏先贤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很大的贡献,流芳百世、名垂千史。
  第三届温州泰伯文化节在瑞安举行,是海内外吴氏大团结的一次盛世活动,不但,是温州吴氏的大喜事,也是瑞安吴氏史无前例一次广范围、高级别、强素质、凝宗情、尊宗祖、促和谐的庆典活动。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吴氏通志》问世,是完成瑞安吴氏52800多族人承前启后的千秋伟业。从各地吴氏始迁祖居住瑞安至今,历经几十代人无法完成的事情,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将它完成,统一编纂《瑞安吴氏大典》。可以说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更是功德无量、史无前例的光辉盛事。
  自瑞吴会(筹备)至《通志》出版,历经7年时间。依靠各宗支负责人的高度重视,编委人员、宗长宗亲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地参加编纂《通志》这浩大公益工程。有50多支宗族出资、近800名宗贤慷慨解囊,无偿投入误工1900多工。多年来,为了深入了解和理顺瑞安吴氏各宗支祖源,针对一些祖源、世系不清的宗族,“瑞吴会”组织相关代表,赴浙、闽各地进行寻宗访祖。还得到福建省各祖地及温州各县市区、乡镇吴氏宗亲的大力支持,提供的历史相关资料。各地吴氏宗亲,从不认识、不理解,直至理解配合、关心与支持。宗族之间自从陌生,成为同宗共祖,许多宗族迁离几百、上千年,在本次《通志》编纂中宗亲团聚。
  非常感谢海内外各位宗长、宗贤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本次盛典活动。不但为瑞安吴氏族人增光添彩,也为温州吴氏族人增光添彩!
  瑞安吴氏人口52800多,位居瑞安各姓氏第六。
  温州市“温暖之州”,吴姓人口28.87万,在温州各姓氏中排名第七。
  瑞安、温州吴氏都是大家族,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往今来:特别是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抛头颅、洒鲜血,都为国家与人民作出很大的贡献。
  本次活动,非常感谢海内外吴氏宗亲组织,送来贵重的墨宝、礼物(包括:字画、牌匾、锦旗等,还有大量的贺信。)
  非常感谢赞助钱、物的宗长、宗贤、还有宗贤送烟、送酒。
  非常感谢瑞安市各级领导。包括:市政府部门、滨海新区领导、东山街道党工委及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本次活动提供方便与大力支持。
  感谢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姓氏文化研究中心、瑞安玉海姓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姓氏文化研究会(筹备会)、其他姓氏单位、领导和兄弟的关心与支持。
  还要感谢东山中埠村两委、中埠三房(大房、二房、长巷房所以吴氏家人)吴氏宗长宗亲,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
  特别要感谢东山中埠吴时忠村长,一直来对瑞安吴氏的发展事业关心与大力支持,为本次活动东奔西跑及辛勤付出。
  非常感恩瑞安吴氏各宗族宗长、宗贤们:为瑞安吴氏事业发展及《吴氏通志》编纂出钱、出力和无私奉献。
我代表瑞安吴氏52800族人,向一直来为瑞安吴氏发展事业关心支持、出钱、出力的宗长、宗贤及海内外吴氏宗长宗贤,社会各界领导、兄弟姓氏等,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夫人,我从7年多来,早中晚、双休日时间不过家庭地坚持为吴氏宗族文化事业东访宗、西认祖,她是默默地的大力支持。
  我最欣慰地就是牵头组织和举办本次盛典活动。近几个月以来,瑞安吴氏宗长、宗贤们在“温吴会”指导、“瑞吴会”同仁的团结统一下,不辞辛劳地奔波与筹备,以增进和加强与海内外各地吴氏宗亲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体现了“温吴会”及“瑞吴会”及温州各县市区吴氏“协办单位”对举办本次活动的诚挚之心和不懈努力,力争将本次盛典活动举办的平安和谐、奋进有为。
  通过此次活动,愿“温吴会”、“瑞吴会”及温州各县市区、乡镇的吴氏族人与海内外各地吴氏宗亲组织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交流、同心同德,为世界和平统一、祖国繁荣昌盛,拥护党中央《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为泰伯“至德”精神文化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戊戌春节马上就到了,我提前向海内外宗长、宗贤、各界领导、嘉宾,拜一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义者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5.*
2018-2-8 10:39:33
泰伯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泰伯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至德文化 源远流长 德泽中华 引领世界
一 、至德文化
泰伯三让天下、让国奔吴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始终在民间流传,有声有色,经久不衰。初秋时代的《论语》一书有专章《太伯篇》,圣人孔子盛赞泰伯三让为“至德”,别人姓氏祖先无人能比。西汉司马迁的绝唱《史记》一共收录30世家,泰伯世家为首。泰伯父亲古公亶父是黄帝的二十五世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周原部族首领,曾居戎、狄之间,以其德望感化着各部落,致使天下归心而肇基歧山,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周太王。泰伯三让天下和开辟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泰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姓文化是堪称天下第一姓氏文化,在所有姓氏文化中影响最大,“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二 、源远流长
从黄帝姬姓一代,传到第二十五代古公亶父,无不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广施仁义,实行德政。几千年来崇德、尚德、美德生生不息,一脉相传,好德基因,世代传承。时至泰伯三让奔吴,德性、德行、德政、德治,达到尽善尽美、登峰造极,所谓“至德无上”,从此开创了至德文化伟大历史的鸿篇巨章。至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活水,它流淌在华夏文化的百花园里,滋润着百花齐放,开花结果。至德精神的理论实践,滋养丰富了多种文化、多种学派的内涵外延,最终形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以谦和礼让、开发拓展为实质的泰伯精神,尽显君子之道的最高风范,堪称“至德”,乃为君子“进德修业”之楷模。泰伯精神、至德文化,关键在“德”,“有德,必有行;有德行,即可行仁政;行仁政,就可得民心;得民心,终可得天下”。这是一条经泰伯实践验证,并由多家认同的铁定规律。有“德” 就有“得”,“德天下”就能“得天下”。纵然百家争鸣各自说法纷纭,但对“德”字的首肯,非但从无疑义,而且成为各家各派自觉争鸣呼声的主旋律。“德”字基因,被各家各派(包括道家、法家、兵家、墨家乃至儒家)的广泛“嫁接”、“克隆”,这是至德文化为各家各派打上的“德”字烙印,各家各派,各种文化,无不经受“德”字鉴定而后畅行。 
    “德”的核心价值,并非仅属功利得失,主要在于通过高风亮节的展示,获得德高望重的影响,凭借人格魅力的感染,促进精神世界的改善,从而达到心灵深处的慰藉与满足。但功利得失也往往是施德者需要的另一重要因素。
施德施恩,不管君子小人、凡夫俗子,无论为义为利,只要有利民众、有利社会,通过恩德形式,比起血腥掠夺,当属高尚之举、文明之举,值得提倡,值得欢迎。即使君子为利,也称得上取之有道,无可非议。正因为:德得相通、德得相亲;加之泰伯三让,青史典范,至德无上,中华民族之好德、崇德,万年传德、生生不息;德学文化,也便成为中华有史以来的主流文化。而泰伯开创的至德文化,则由当代学术界开发、传承,并对其内涵将不断挖掘、不断深化、不断诠释、不断丰富,从而推动其辉煌理念,引领潮流,并促进现实世界的飞跃发展。
三 、德泽中华
谦让开拓至德流芳。谦让开拓,作为泰伯精神、至德文化核心理念,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验证其功德无量。
    第一:让出了周朝八百多年江山基业。泰伯王室的礼仪三让,促使周王朝权力交接平安过渡,成就了古公亶父的翦商之志。泰伯的王室礼让、奔吴远让、功成再让之时空三让,展示了泰伯开拓发展的雄心壮志,无论是王室谦和礼让、奔吴当仁不让,均是肩负历史使命,应顺历史潮流,为国为民、审时度势,作出的选择决策,都是牺牲一切,奉献一生的至德精神的伟大壮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范了君子的道德标准和奋斗方向。
第二:开辟了锦绣万古江南吴地。是泰伯将先进的中原文化技术,带到历经千百年洪荒重创的江南蛮夷之地。泰伯纹身断发,带领荆蛮土著,发奋国强重建家园。泰伯开发江南,实际上是为周王朝在东南沿海开辟一个“经济特区”。三千多年前的无锡,相当于上世纪的深圳,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文化技术,很快实现经济腾飞。“无锡特区”的开发成功,为周王朝化服蛮夷,拓展疆域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贯串了中华一万年德字传统。在贯串中华一万年德字传统方面,泰伯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人物,他继承发扬了先贤伏羲、女娲,黄帝、尧舜,大禹、后稷,公刘、古公等优秀品质,并通过艰苦卓绝的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将先贤德性、德行、德治,发挥到极致,开创了至德文化、至德文明的伟大局面。同时泰伯以伟大实践,行胜于言,教化子孙,培育出世代优秀的后裔传人。促使泰伯至德精神,铸就民族基因,得以万年传承。
泰伯三让王位,开辟江南、贯串德字传统之丰功伟绩,是他穷尽一生精力,作出牺牲一切的结果。他不仅牺牲了至高无上的王权名利;甚至牺牲了平民百姓的天伦乐趣。为了保持旺盛精力,全身心投入开发事业;为了保持安定团结,避免王室节外生枝,泰伯终身不娶,没有妻妾,没有子息。“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类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的自然规律。泰伯让出了九五之尊的名利王权,已经殊为不易,难能可贵;泰伯还让出了普通百姓的天伦人权,更是空前绝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前绝后”,为社稷安定,为黎民福祉,他空前妻妾,后绝子息,甘愿清心寡欲,作出莫大牺牲。
四 、引领世界
    世界上最早的原生文化,有“四大文化体系”,即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的欧美文化体系。上述诸文化大都沿着“中断—演变”的轨迹跳跃式地演进成现代文明。唯独中国文化古今绵延,连续发展,从未中断过,堪称“连续性文化”的典型。无论是汉族人执政,还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华民族都以德字基因强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维持着一贯的德文化传统。
    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一路光辉灿烂。泰伯创立的至德文化,历经沧桑变迁、社会变革、人类浩劫,但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不同,不仅没有衰败,而是经受考验,与时俱进,并在不断丰富完善中,永葆青春活力。直到15世纪末,在欧洲人发现新航路走出西方之前,中国文化一直位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中国科技发明保持了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拥有世界上最早并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70多项。可以说,15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引领世界的发展中心。 
至德文化具有开放吸纳、包容扬弃的特性,吸精华,弃糟粕,经过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作为至德文化精髓实质:谦让、开拓,几千年来经由泱泱大国亿万民众的实践检验,这是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是泰伯留给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明确启示:人类如要更好生存繁衍,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而至德文化就是通向和平发展,走向世界大同,奔向理想乐土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与泰伯精神、孔子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讲道德的文明传统,宽厚恢宏的伟大气派与扶倾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都源于泰伯精神、孔子思想的精华。泰伯、孔子唯物的自然观,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以人民意志为本,普遍提高人民文化的政治观,以至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观、教育观、和平共处亲睦相助的民族观、国际观等,无不附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种理论影响下的民族精神和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上陶冶培养了一代代有骨气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业绩光照千秋;如今在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大业、和平发展中,它也是砥砺炎黄子孙激励世界人民奋勇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
    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在冲突中将多种先进的、合理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对人类历史和物质世界有推动力的、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保留和发展起来,达到意识对物质的推动作用。
    因此,至德人首先必须做学习研究至德文化的表率,做勇于实践至德精神的表率,做宣传交流至德文明的表率,在至德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当好排头兵,做好小学生,当好服务员,在国际大交流、大冲突中,敢做弄潮儿,勇立潮头,身体力行,以达到融合贯通、兼容发展。要用至德文化团结人气,用至德精神凝聚人心,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光添彩,让“至德文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公元2017年7月(共和丁酉年 丁未月)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泰伯公第110世  吴义者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bet36体育在线欧洲版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0.7